應英人的成長足跡系列專欄-黎洪碩同學/理想沒有捷徑,只有不斷前進的自己!

【我與應英系的緣起】Self Introduction
大家好,我是應英系109級畢業生 Victor。
源於對跨文化交流的興趣,以及期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外交官、促進族群融合的夢想,在新冠疫情迅速擴散的那年,我進入了應英系的學習環境。在第一年的學習歷程中,我體會到:「英語的基礎(文法、單字)最好盡量趕在升學以前奠定,而英語系的學習日常,則是用英語學習新知,學習如何應用英語的環境。」📚

於是,我告訴自己,大學四年是可以勇敢犯錯、謙卑學習的階段,要多嘗試、多互動。這個想法,讓我開啟了與世界各國留學生、外籍師長的互動。例如,從僑陸生理解華人文化的差異;從英美文化圈的同學師長體會「擁有優勢的人更需要合作」的精神;從法語圈朋友學習將浪漫化為勇氣、勇於精彩生活。🌏🤝

這是我作為大學生的自我挑戰;而作為畢業生的我,也有更多的感觸。
我曾和大多數人一樣,覺得英文文法枯燥、文本艱澀,唯一樂趣來自教授們的課堂經營。但實際進入以英語為主的環境後,我很慶幸當初不曾放棄,也感謝那些從未放棄我們的老師。若能熟練文法,就能在各種場合切中重點、靈活表達,免去詞窮的窘境。📝

關於兩年的文學必修與選修課(西洋文學、英美文學、聖經文學等),我的興趣讓我少有壓力,唯有偶爾無法體會作者邏輯時,才會困難。這些課程常以分組、開放討論進行,教授引導思考、激發共鳴。回首學習,當看到國際時事與歐美政策,已不再只用「文化不同」或「利益考量」來解釋,而是能夠產生共感與共情。📖

【從做中學的體驗】Impress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
隨著大學進程推進,課程從基礎聽說讀寫逐步轉向「英語應用能力養成」。我們開始接觸各種影音媒體、簡報、辯論、閱讀英文專欄與論文、寫作散文詩詞、書信及專題。這時課題已不再是老師要我們做什麼,而是我們想展現什麼樣的自己。作業常為開放議題,可用影片、簡報、戲劇表演或寫作等多元方式呈現,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型態。💡

這樣的訓練讓我受用至今,習慣與同事、上級討論,並總是預備Plan B。不是為了偷懶,而是希望交出最滿意的作品。🎬

也因此,大二後我積極參與各項活動:日語輔導計畫、講座籌備、日本高中生參訪接待、新生面試報到組長、國會開放論壇賓客接待等。每一個活動,從籌備到流程順利、成果圓滿,讓學員收穫、賓客賓至如歸,這是我們最大的成就。🏆

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國會開放與監督論壇賓客接待,感受到各種文化衝擊與互相體貼。當天多國語言齊發:中文、英語、法語、日語、臺語、粵語輪番上場,我也遇到因語言誤會的小插曲,但最終在團隊協作下,一一圓滿完成任務,也獲得了寶貴的人際與溝通經驗。🌐

🎯【自我期許與未來展望】Self-Expectation & Future Plan
在最後一年半,我專注於分組進階的專業知識訓練,也旁聽外系選修,像是語言學、語音學,這些訓練讓我日後在跨國職場能夠無障礙溝通,減少誤解。選修外語和跨文化溝通素養,也讓我能與同事建立更深厚的默契和信任。國際禮儀與逐步口譯的課程,培養我自信融入群體。🌟

在社科院、國際學院、金融科技學院的選修經歷,讓我明白:「通往理想沒有捷徑,只有不斷達成小目標的自己。」也深刻體會:「被喜愛或尊重的不只是能力,更是真誠、謙遜和挑戰自我的態度。」

能夠接受師長指導,被同儕信任,被許多人事物掛心,對我而言是最幸福的生活方式。即使個人力量有限,只要有優秀的領路人與夥伴同行,就能更有效率且長久地成長。💪

感謝大家願意讀到最後。誠摯祝福看到這篇文章的你,在未來的每一天裡都能心靈富足、每日成長,縮短與夢想的距離。願大家都有美好旅程,Bon Voyage!✈️🌈